導讀
? ? ? ?E20供水研究中心聯合行業專家,推出二次供水管理路徑研究系列文章,從六個方面講述實際推進過程中的癥結所在及建議解決路徑,共計6篇,本文為第四篇,講述二次供水“成本計入水價” 會面臨哪些困難,以及如何有效解決
《關于加強和改進城鎮居民二次供水設施建設與管理確保水質安全的通知
(建城〔2015〕31號)等關于加快城市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要求供水企業接管的系列政策文件均明確“改造后接管”以及“以政府、供水企業投入為主,居民合理分擔,多渠道籌集改造資金”,隨著地方財政日漸趨緊,各地的改造投入從初期以安排財政資金為主,逐步趨向于希望供水企業承擔,同時,《規范水電氣暖行業收費》(129號文)以及《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相繼明確“由供水企業負責運行管理的二次加壓調蓄供水設施,其運行維護、修理更新成本計入供水價格”,于是,各地紛紛開展水價成本測算,探討供水企業接管二次供水的水價方案,但是,測算和探討的普遍結論是水價成本矛盾過大,水價方案不具可行性。
供水企業接管二次供水,成本包括改造接管和運行維護兩個環節:一是改造接管的成本,即為了達到接管標準而實施改造投入的計提折舊(或攤銷)和利息(財務費用),二是運行維護環節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設備保養、維修、更新改造、環境保潔、水質檢測、水箱清洗、漏損等等。“成本計入水價”的困難根源在于:
1.巨額的改造成本當期發生
二次供水小區數量眾多,供水企業接管后需要保障水壓水量、及時響應和處置故障、確保水質安全,但建成在用的二次供水設施普遍存在規范性缺陷,質量良莠不齊,因此,各地普遍實行“改造后接管”政策,按照技術標準統一改造合格才移交接管,以減輕供水企業的責任風險和經營壓力;但是,統一改造的投入巨大,若由供水企業承擔,不但考驗供水企業融資能力,而且,從財務核算和水價成本監審的角度,巨額的改造成本在接管當期發生,相應的折舊和利息計入接管當期水價成本,必然難以消化。
2.傳統模式的運維成本過高
小區眾多,位置分散,傳統的巡檢和客服熱線接警響應方式需要分片區設置大量服務網點,而且增壓設備系統的運行維護需要大量的機電、儀表、通訊等專業技術人員,人均負責小區數量十分有限,運維人力需求量大,人工總成本高;設備運行缺乏預防性維護指引,故障維修和更換往往為了免責而便宜行事、隨意更新而非物盡其用,粗放式管理的維修成本必然居高不下;由于故障信息滯后,即使人力配置再多,故障響應和處置的效率依然低下,僅僅是形式上將責任從物業管理機構轉移至供水企業,二次供水服務質量和效率并無明顯改善。
為了合理控制運維成本,并且能夠發揮供水企業的專業化優勢,真正實現提升二次供水服務的目的,部分城市在“改造合格標準”中強調要實現信息化管理,統一通訊協議、統一運行狀態數據和格式,以支持實現遠程集中監控和高效運維。由于已建成在用的二次供水設備品牌型號各異,不能滿足通訊協議和數據標準要求,于是通過指定采購符合標準的設備和監控系統的方式實施統一改造,因而進一步增大了改造環節的投入,也就是說,雖然運維成本得到控制,卻加劇了本就難以消化的當期成本矛盾。需要指出的是,指定采購限定品牌的設備及其監控系統,容易引發壟斷爭議,市場公平問題不容忽視。
顯然,要化解供水企業接管二次供水的水價成本矛盾,需要尋求科學的路徑和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要讓供水企業實現高效運維,降低運維成本,有能力和信心承擔接管責任,也要避免供水企業接管當期發生巨額的改造成本,在提升二次供水服務、實現接管政策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合理延緩改造成本的發生,雙管齊下,水價方案才能夠具備可行性。
當前供水行業密切關注超長期國債用于設備更新的政策,希望借政策的東風,解決二次供水改造的資金來源,但解決資金來源之余,還需要科學正確地運用,才有可能理順價格機制和管理秩序,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二次供水矛盾和問題。
(文章來源:E20供水圈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