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十天建成的奇跡嗎?裝配式建造功不可沒。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局面并未根本轉變。特別在建筑業,采用現場澆(砌)筑的方式,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建筑垃圾排放量大,揚塵和噪聲環境污染嚴重。而提倡建筑裝配化,目的就在于降本、提效、節能環保。這幾年政策方面一直在推動和扶持裝配式建筑。按照住建部規劃,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要達到15%,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
人們對住有宜居的需求,帶動建造方式變革。上海一新建住宅小區,采用最新裝配式技術,3天就造好一個樓層。建設時間少了,質量水平卻提高了。
這樣的案例在上海,乃至全國范圍內日益增多。近年來,裝配式技術在全國加速推廣。據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4.2億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13.4%,近4年年均增長率為55%。
疫情期間,裝配式技術也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設進度,受到許多工地青睞。裝配式技術“火了”,難免會有一些建筑對新技術“生搬硬套”。有的公共建筑,采用數千根預制梁柱,根根種類不同。由于每個種類都需“定制”,大大提高了預制成本。
這類現象引起一些專家的關注。在6月30日舉行的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科技委院士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緒文表示,裝配式技術是建造工藝的一大發展趨勢,但目前尚未發展成熟,存在不少提升空間。“技術應用不能絕對化。一些造型別致的建筑,并不適合采用裝配式技術” 。
裝配式建筑,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積木”。它指的是把房屋的房梁、柱子、墻板、樓梯等構件,在工廠內提前生產好,然后送到工地現場進行拼接。和傳統的現場澆筑不同,“搭積木”減少了揚塵噪音和工人數量,建造速度更快,工程質量也可以保證。
上海在裝配式領域起步早,技術水平在全國居于前列。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教授薛偉辰表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就在建造規范中明確,在結構設計要研究裝配式技術。2007年,由中建八局和上海建工共同建造的上海萬科新里城預制裝配住宅,是國內產業化住宅首批試點工程。彼時,肖緒文還是參與其中的一名總工程師。
短短十幾年時間,裝配式技術在上海得到了迅猛發展,得到了廣泛運用。2016年起,上海規定符合條件的新建民用、工業建筑,應全部按裝配式建筑要求實施,建筑單體預制率不應低于40%或單體裝配率不低于60%。
肖緒文認為,對標全球一流城市,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仍有差距,在這些方面需要加強研發。比如提高“搭積木”的抗震性能,特別是構件與構件之間連接的穩固性。又如,要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形成建造工藝的工業化體系。只有提高裝配式技術的標準化、模數化,建造精度和質量才會有質的飛躍。
生產“積木”的工廠——構配件工廠,是人們容易忽視的關鍵環節?!巴苿友b配式技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高效,是提高建筑性能和生產效率。如果構配件工廠的工藝和速度落后,就失去了做裝配式建筑的意義?!毙ぞw文說。國內構配件自動化專業化流水線成套設備研究剛剛起步。未來仍需加強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和自動化成套設備的技術研究。
專家指出,推廣裝配式技術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應當技術研究先行,做到技術不成熟不退,走出一條產、學、用一體化有特色的建筑裝配化之路。
來源:《上觀新聞》